中国农民土地维权中心

沃土搬家再肥田——重庆市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纪略

    8月29日,长江三峡工程通过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标志着三峡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已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全面完成,三峡工程可全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喜讯振奋人心,也让重庆库区淹没涉及的12个区(县)农民长长地舒了口气:移土培肥二期工程提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土地被淹了,土地上那层沃土却被“抢”上了山,再造了良田。

与蓄水赛跑

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条件独特,江岸地势较平,土地肥沃;靠后则山高路难行,“地无三尺平”。

三峡工程蓄水到175米,重庆库区淹没涉及22个区(县),淹没良田20227公顷,100多万移民要搬迁。

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限制,移民安置“靠后、向上”。移民新区耕(园)地多为新开发的土地,坡度大、贫瘠,数量和质量无法和原来比。

能否把被淹没的优质耕(园)地耕作层土壤剥离转移到“靠后,向上”的瘠薄耕地上?重庆市委、市政府根据有关专家建议和一些群众实践经验,提出在三峡库区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务院三峡办的统一部署,一场大规模的移土培肥工程在2006年7月正式启动了。

重庆市移土培肥工程项目实施区域为渝北、巴南、长寿、涪陵、万州、丰都、石柱、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12个区(县),工程项目涉及80个乡镇,取土区376个,土地面积4153.8公顷,取运土871.89万立方米,覆土区394个,覆土面积7647.45公顷。

这是一项大工程,不仅要把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出来,而且要转移到交通便利、海拔在182米以上,平均距库岸6公里左右的瘠薄耕地上。更重要的是时间紧,位于库区139~156米水位以下的耕作层土壤必须在2006年9月20日三峡工程蓄水前抢救出来。

为按时和提前完成任务,重庆市根据三峡工程蓄水计划,把移土培肥工程分两期实施,与蓄水时间展开了赛跑。

移土培肥一期工程实施范围为万州、涪陵、石柱等9个区(县)45个乡镇,主要抢救139~156米水位以下的耕作层土壤;二期工程涉及巴南、万州等12个区(县)73个乡镇,主要抢救156~175米水位的耕作层土壤。

为把移土工作抢在三峡工程蓄水前,重庆市政府与工程项目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责任;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督察室、国土资源、农业、监察、财政、移民、水利等部门组织联合督察组进行督察;在决定工程实施的取运土关键阶段,实行倒排工期,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奖罚。

移土培肥工程深受库区视地如命的农民欢迎,他们不顾风吹日晒,男女老少齐上阵,人拉肩挑、马驮车运,打了一场抢救沃土的“人民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两期工程共投入运输机动车6105辆、挖掘机532台、推土机62台,参与施工的农民达3.46万人次。经过艰苦奋战,移土培肥一期、二期工程分别抢在三峡工程156米和175米蓄水前完成了。

“三跑田”变“三保田”

移土培肥工程有剥离、取土、运土、存土、覆土几个主要环节。把沃土抢出来,运到海拔182米以上的耕地里,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土壤如何保存问题。

工程项目区的耕地以坡地为主,陡坡耕地比例较大。据测算,6度以上坡耕地占81.17%;15度以上陡耕地占49.56%;25度以上极陡坡耕地占12.18%。耕地坡度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基本上是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这样的自然条件,辛辛苦苦把优质耕作层土壤运上山,一场雨就可能冲得精光,前功尽弃。

为让沃土能在山上不被流失,他们配套实施了坡改梯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共实施配套坡改梯项目19个,实施规模6135.99公顷;新修了小型蓄水池1242口,机耕道15万米,农村步行道46万米,砌石坎250多万立方米,修沟渠水系38万米。

重庆市移土培肥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配套坡改梯工程不仅解决了抢救出来的优质耕作层土壤的存土、覆土问题,而且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坡改梯,零碎小土变成了连片大田,坡耕地改成了平耕地,“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据测算,耕地田面坡度降5~10米,水土流失量从强度、极强度侵蚀等级降到了轻度、微度侵蚀等级;土层增厚10~20厘米,一般增厚12厘米,平均每亩可增加15~20方水的保蓄能力,增强了抵御伏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原土和覆土保住了,耕地肥力质量普遍提高了2~3个等级;有机含量每亩增加800~1000千克,主要养分供给总量增加30%左右,耕地自然生产能力提高三成。

——后靠移民耕地条件较差,人均耕地数量比安置前少,但通过坡改梯工程的零星地块整理和优化工程布局减少工程占地,新增耕地603.57公顷。

——科学规划“田、水、路、林、村”,灌溉条件好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抗旱天数可达25天以上,还可抵御10~15年一遇的暴雨侵害,耕地保产、保收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运输和农民生活出行条件改善了,劳动强度也降低了。

农民得到双重实惠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有关领导介绍,由于市、区县和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库区移土培肥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实施后,各部门按分工和职责选取了多个样点进行调查,着手对工程项目的实施效益进行评价。目前,一期工程项目区已种植两季农作物,从调查评价看,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

比较明显的效益是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了。移土培肥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吸收当地农民参与,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让农民增加了收入。项目区的农民通过在工程施工中劳动,每人每天可挣30~80元。工程完工,部分农户务工收入近3000元,有车辆的农民收入达8000多元。据测算,在库区移土培肥工程10亿元投资中,当地农民以劳动报酬和青苗损失赔偿方式获取收入近3亿元。移土培肥两期工程实施,重庆库区80个乡镇受益,受益农户4.22万户,农业人口15.43万人,其中移民1.15万户,移民人口4.02万人。尤其是一期工程实施时,恰逢重庆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减产,农户损失严重,而移土培肥工程项目区的农民,由于参与工程实施,获取了较多报酬,因而总收入基本没减少。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民有了长远生计。市移土培肥办公室负责人说,长江两岸耕地耕作层土壤质量特别好,加之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名优特产品涪陵榨菜、奉节脐橙、长寿沙田柚等园艺作物生长。实施移土培肥工程,把江岸沃土搬到山上,瘠薄的耕地当年就变了样。记者在山上看到,实施移土培肥的玉米林,高大、粗壮,绿油油一片,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涪陵被誉为“榨菜之乡”,对移土培肥工程深有感受的王正英大妈告诉记者:“以前山坡上都是石滩滩,土很薄,种的榨菜一个只有三四两重;现在这地土厚了,有劲了,生长的榨菜头,一个就有两斤!”

重庆库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山高坡陡,耕地瘠薄,既怕雨水冲刷,又怕伏旱。据介绍,移土培肥土层一般增厚10~20厘米,不仅有机质等主要养分供给总量增加1/3,而且耐旱时间可延长7~10天。加上配套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覆土区耕地大大提高了抗旱、抗涝能力和产出效益。据初步测算,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后,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两三成。(记者  谢必如  特约记者  白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