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土地维权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答记者问

     2月18,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记者就《规划》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谈谈《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冰川最发育、湖泊面积最大、河流发育最多的地区,水资源总量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西藏生态系统类型独特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拥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藏独特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成为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人工草地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会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完善了相关政策法规。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保护天然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西藏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关研究表明,19612007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以0.32℃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也提出了加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建议。为此,我委会同有关部门赴西藏进行了实地调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规划》,加大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维护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是改善西藏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广大农牧民增收,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青藏高原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重视自然恢复,通过必要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

 

    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西藏自治区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传统能源替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问:《规划》提出了什么样的工程建设布局。

 

    答:《规划》提出,根据植被地带性分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地貌格局与类型等原则,将西藏分为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一是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内地势高亢、湖泊众多、气候寒冷干旱、冻融作用强烈,大风沙尘天气多。主要治理任务是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在维系西藏高寒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发展草地畜牧业。二是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面积相对较小,自然环境条件稍好,属温性半干旱气候,是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治理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三是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内自然环境条件较好,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森林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治理任务是加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实施天然草地、野生动植物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适度发展特色经济。

 

    问:《规划》提出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

 

    答:《规划》确定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类十项工程。生态保护方面共包括五项工程。一是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实施退牧还草和鼠虫毒草害治理。二是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基本建成全区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开展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四是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恢复湿地植被。五是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工程,优化区域电网和农村电源建设,基本实现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

 

    生态建设方面共包括四项工程。一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成布局基本合理、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二是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建设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草种繁育基地、绿洲型饲草产业基地、旱作人工饲草料示范基地。三是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开展封沙育草、草方格沙障、砾石压沙等多项措施,治理沙化土地。四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通过封禁修复、水土保持种草、水土保持林等措施并辅以小型水土保持配套工程等,治理水土流失。

 

    在支撑保障方面,实施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工程,建设地面生态监测站和地面观测点。

 

    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答:一是组织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农业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二是政策保障。认真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对草畜平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三是法制保障。西藏自治区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力度。四是科技保障。紧紧围绕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服务好工程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管理能力和广大农牧民素质。五是管理保障。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等各项制度。六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规划》所需投资,根据工程建设性质多渠道筹集,国家在加大现有渠道投入力度的同时,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